壹、前言
員工是機構的重要資產,是確保機構生產力及競爭力的活力泉源。然而許多員工在職涯過程中面臨不少健康的挑戰,研究調查台灣某醫學中心,有73.1%員工表示因工作而引起健康問題,前三項分別為頭頸與上背不適、疲勞和下背不適 (羅元婷等人,2006)。依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的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電訪調查」顯示
(https://www.mohw.gov.tw/cp-2772-9051-1.html)。職場的工作環境、文化和政策等因素,往往會影響員工健康態度、認知和行為,亦影響員工的體適能和健康狀況。因此,如何兼顧員工工作效益和身心健康,與機構共創雙贏,更顯得格外重要。
又依國民體育法第18條,各級主管機關應鼓勵國民參與體育活動,並推動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實施體適能檢測;第19條,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應加強推動員工體育休閒活動;其員工人數達五百人以上者,應聘請體育專業人員,辦理員工體育休閒活動之設計及輔導。各機關、機構、學校、法人及團體,依前項規定辦理績效良好者,各級主管機關得給予獎勵。另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2條,事業單位勞工人數在50人以上者,應僱用或特約醫護人員,辦理健康管理、職業病預防及健康促進等勞工健康保護事項。可見各職場依法應對其員工或勞工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及體適能和身體活動促進等之規劃,應予重視且落實執行。
依據2019年和2020年的世界體適能趨勢 (Worldwide fitness trend) 調查報告 (Thompson, 2018; Thompson, 2019),工作職場的健康促進計畫皆被列為前20名的熱門體適能項目,分別為第15名第18名,可見因資訊科技帶來的靜態生活方式,及工作壓力相對提升的時代,體適能和身體活動的計畫,在職場益受到重視和歡迎。「職場如何介入健康促進計畫?有什麼益處?」「如何將身體活動或體適能融入職場?」、「如何有效規劃?」、「計畫成功的要素?」等,這些是經常被關心的問題。本文收集國內外相關規範及研究成果等資料,來回應這些問題,並提出建議,期望有助於職場健康促進計畫的介入與推廣。
貳、職場健康促進介入的益處
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之推動,相關策略和步驟如能規劃周全,對於員工和機構必然會產生許多益處或優點。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工作職場推動周全性 (Comprehensiveness) 健康計畫,對於員工和企業組織或雇主分別有下列益處或優點,如表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
表一: 工作職場推動周全性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和企業的益處
員工益處 | 企業組織或雇主的優點 |
1 擁有安全與健康的工作環境 2. 提升自尊 3. 減輕工作壓力 4. 提升工作士氣 5. 提升工作滿意度 6. 強化健康防護技能與知識 7. 改善員工健康 8. 擁有更健康的家庭與社區生活 9. 效益擴大至家庭和社區 | 1. 建立有制度之健康與安全計畫 2. 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 3. 提升員工士氣 4. 降低員工離職率 5. 降低員工病假率 6. 提升生產力與產品品質 7. 降低健康照護與保險費用支出 8. 符合法規減少罰款及訴訟風險 9. 減少工作意外 |
參、 有效的職場健康促進計畫
為了協助職場有效推動健康促進計畫,國內外相關的單位和學者專家集思廣益,建立一些策略或原則,供負責規劃與推動的員工或單位參考,本文介紹國民健康署、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美國健康服務部三個單位的作法或策略:
一、國民健康署職場周全健康促進推動方法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健康職場資訊網 (2018),強調職場健康促進推動應考量四大層面,包括生理工作環境、社會心理工作環境、個人健康資源及企業社區參與,其主要目的和規劃步驟分別如下:
(一) 主要目的:
1. 創造健康、支持性及安全的工作環境。
2. 確定健康促進與健康維護成為經營管理的一部份。
3. 擁有健康的工作型態和生活型態。
4. 確保企業組織和員工全員參與。
5. 企業組織的正面影響擴展至地方與周圍的社區與環境。
(二) 規劃步驟:
國民健康署建議職場依啟動、整合、需求評估、優先順序、計畫、執行、評價及改善等八大步驟推動,並作滾動式檢討、改善,每個步驟的重點如下。
1. | 啟動:獲得行政主管支持、取得資源承諾、公開宣示活動和建立健康促進共識等。 |
2. | 整合:邀請各部門成員和學者專家等相關人員加入、整合內部和外部資源等。 |
3. | 需求評估:評估與調查員工健康狀況與工作環境狀況、了解員工的需求、興趣與問題等。 |
4. | 優先順序:召開委員會討論與決定優先的活動、考量解決問題的可行措施、所需經費和時程等。 |
5. | 計畫:依前述步驟擬定計畫、獲最高行政主管支持、考量環境資源與行銷策略、各步驟設定績效指標和完成檢核表等。 |
6. | 執行:獲得行政主管支持、宣傳活動方案、考量員工需求、設計多元化活動、訂定獎勵方式,和記錄活動過程與結果等。 |
7. | 評價:收集前幾個步驟的活動記錄,邀請專家組成委員會討論和擬定評量指標,包括: (1) 過程評價指標,計畫是否照規劃進度推動? (2) 影響評價指標,員工的健康和行為是否受到計畫影響而改變? (3) 結果評價指標,計畫的影響?是否為職場和單位帶來長期的效果? |
8. | 改善:召開委員會議,討論未來計畫改善事宜、新計畫獲得最高主管支持、改善員工和社區民眾參與方式、增加健康促進資源 、公佈計畫執行成果等。 |
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職場健康模式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提出工作場域健康促進模式 (Workplace Health Model),建議職場依據四個步驟來推動職場健康促進活動,每個步驟和重點如下:
第一步:工作場域健康評估 (workplace health assessment)
工作場域健康評估包括下列三個層面:
1. | 個人評估:評估個人生活方式、健康危險因素、體適能、健康服務的方式和個人需求與興趣。 |
2. | 組織評估:了解目前職場的健康促進推廣策略、評估組織的健康目標、文化、政策、工作環境、社會支持和內在結構等因素。 |
3. | 社區評估:評估社區文化、社經、醫療、交通、公園、休閒場所和食物供應等狀況。 |
第二步:健康促進活動計畫 (planning the program)
活動計畫考量下列項目:
1. 領導支持:如政策支持、主管以身作則、各單位主管支持和參與。
2. 管理:指派活動負責人、成立推動委員會。
3. 健康改善計畫:考量現有資源、採取有效策略和制定改善重點目標。
4. 專用資源:考量經費、協助夥伴和環境支持等狀況。
5. 溝通:利用行銷和資訊傳送等方式清楚和持續的與員工溝通。
第三步:執行計畫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執行和推動健康促進計畫時,考量下列事項:
1. | 健康相關活動或課程:所規劃的活動與課程要多元,包括健康教育和諮商、結合內外資源開相關課程 (如健走計畫、減重課程、營養課程等)。 |
2. | 政策:組織內相關法規支持員工養成健康行為和減少員工傷害,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政策提升員工健康。 |
3. | 健康益處:說明和宣導參與活動的益處,包括改善健康狀況、提升體適能、減少保險費用、獎勵參與者、增加參與動機 (如購物優惠) 和養成健康行為和習慣。 |
4. | 環境支持:形成支持健康的工作環境,如增加運動場地、設備和使用機會,改善社會支持和減少販賣不健康食品等。 |
第四步:評估影響效果 (determine impact through evaluation)
計畫或活動推展後要有評量的過程,包括下列事項:
1. | 工作生產力: 評量是否減少請假天數和生病上班天數、或增加工作表現等。 |
2. | 健康照護費用:評估員工看病天數、醫療費用支付、健康服務品質等。 |
3. | 健康改善狀況:評量是否減少疾病和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提升體適能和健康行為。 |
4. | 組織改善狀況:評量是否改善員工士氣、機關形象、提升健康文化、招募狀況、工作輪換率減少。 |
5. | 整體評量:評量活動課程、政策與環境支持狀況。評量健康計畫持續性?員工和管理階層的接受程度?投資報酬率? |
利用四個步驟作為指導原則,使組織能發展職場健康促進的技巧和知能,或是改善已經存有的職場健康促進計畫,讓職場有健康促進的文化和環境,而養成員工的健康行為,進而促進健康。
三、美國健康服務部的職場周全健康促進計畫
美國健康服務部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的職場「周全健康促進計畫 (comprehensiv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是依據「2010年健康人民計畫 (Healthy People 2010)」所擬定,包括下列五個要項:
1. | 健康教育:藉著持續舉辦健康教育活動、資訊分享與網路傳播,提升員工健康行為的技巧、知能和意識,而促使健康行為的改變。健康教育課程與活動考量員工的興趣和需要。 |
2. | 支持的社會與物理 (外在) 環境: 獲得職場的政策支持,提升支持的環境、場地、社會與心理因素。 |
3. | 融入組織架構 (infrastructure):健康促進計畫可以提供組織和員工多元益處,應編列基本人事與活動經費預算,以舉辦多元活動,為員工服務。 |
4. | 與相關員工福利或支持活動連結: 健康促進計畫可和相關活動連結,包括人事活動 (如和職場安全)、醫療費用或保險、社區、疾病管理或個案管理等項目連結。 |
5. | 健康檢測後的後續諮詢與協助:定期的健康檢查和體適能評估後要有回饋、諮商、教育和後續的追蹤,以改善健康和體適能狀況。 |
除上述「職場周全健康促進計畫」的 5個要項外,學者 (Pronk, 2014) 綜合相關文獻、學者專家意見和共識報告後,再列入 8個實用的策略或原則,總共 9個有效原則 (Best Practice Design Principles for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職場如能採取部份原則或策略,將會使職場的健康促進計畫更為有效和成功,這9個原則和要項如下。
1. | 領導 (Leadership):包括健康促進計畫的願景與理念、安排計畫負責人、單位組織支持和適當的組織政策等。 |
2. | 相關應用 (Relevance):包括活動符合員工需求和興趣、方便員工和家人參與、提供多元活動和有助於自我照顧和健康管理。 |
3. | 夥伴 (Partnership):包括邀請職場所有員工、家屬、社區民眾、合作廠商等相關人員參與等、規劃職場相關人員皆能參與的活動。 |
4. | 周全健康促進計畫 (Comprehensiveness):如上節所敘述的五個要項。 |
5. | 執行 (Implementation):包括要有專人確實執行和協調聯繫、促使相關單位人員配合與參與和計畫進度要有監督機制。 |
6. | 參與 (Engagement):包括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提供參與獎勵辦法、創造重視健康促進的環境與文化、活動能提升組織的形象和同仁互信和各單位有代表參與活動決策過程。 |
7. | 溝通 (Communications):包括利用各種管道溝通和宣傳、傳送適合的活動信息、採取有效溝通策略和提高活動的可見度等。 |
8. | 數據提供 (Data driven):包括活動推展過程的相關之測量、評估、分析與報告、重要數據等資料,或將報告分享相關人員、提供指導原則和計畫建議等。 |
9. | 承諾參與 (Compliance):包括機構能依據相關法規辦理活動 (如職業安全衛生法和國民體育法),計畫能持續舉辦,員工亦承諾持續參與,活動相關個人資料並應予保密等。 |
以上9點原則或策略的細節請參考相關文獻 (Pronk, 2014)。
肆、職場健康促進與體適能計畫推展的相關研究
過去職場健康促進計畫是很多元的,有的計畫單獨以促進身體活動或體適能介入,有的是身體活動和其他健康行為一起,如身體活動和營養保健計畫, 本節的職場健康促進研究結果,主要列舉幾篇以身體活動(或體適能)介入相關的研究報告,說明如下:
一、美國職場健康促進調查研究
由國外的調查研究,可以了解目前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狀況,有些理念和策略可作為國內職場推廣參考。 美國學者於2017年,針對員工超過10人以上的職場,從事健康促進的研究調查,主要結果如下(Linnan, et al., 2019):
1. | 有46.1%的職場,以非特定的方式推動健康促進計畫。 |
2. | 有17.1%的職場推動美國健康服務部「周全職場健康促進計畫」(包括五要素),比2004年的6.9%有顯著增加。 |
3. | 大部分 (72.2%) 職場,至少聘用一位專人來推動健康促進計畫。 |
4. | 公家機關和醫院的職場,提供健康促進計畫的比率顯著的高於其他工業職場 (industry groups) (P < .001)。 |
5. | 使命或目標:有46.1%的職場將員工的健康促進當作組織使命或企業目標,較大的職場 (大於500人) 61.6%的員工有健康使命,比較小職場 (員工25-49人) 的44.6%比率高。 |
6. | 推動委員會:有推動健康促進的職場中,有41%未成立健康促進或安全委員會。有21.2%職場,分別成立健康促進和安全委員會。有17.5%職場,成立健康促進和安全委員會。12.5%職場只成立安全委員會。7.9%職場只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 |
7. | 年度預算:有35.6%的職場沒有編列預算;11.0%的職場預算低於$1000 (美金);11.5%職場的預算介於$1000-$5000之間;有13.5%職場編列$5001-$20000;28.4% 職場超過$20000。對於下年的預算,有79.4%的職場表示會相同,17.5%表示會增加,而3.1%表示會減少。 |
8. | 計畫擬定:超過半數 (58.9%) 的職場會提出年度健康促進計畫,於計畫中,有65.3%訂定具體的測量目標,有88.8%對員工在計畫的推廣與行銷有溝通策略,有77.8%清楚的列出執行活動的負責人員。 |
9. | 可能障礙:推動健康促進計畫可能面臨的障礙或挑戰,調查結果顯示57.5%職場認為最大的障礙是經費,其次依序為工作忙碌 (要處理其他事情的競爭) (41.7%),員工沒有興趣 (37.5%),缺乏經驗 (32.9%),缺乏活動空間 (30.4%) 和缺乏展示活動計畫推展成果 (24.7%)。 |
10. | 熱門活動:最熱門的兩個項目是身體活動和營養課程,約有28.5%的職場提供體適能或運動 (如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和瑜珈等) 相關的課程或活動,有23.1 %職場提供營養課程。 |
11. | 身體活動計畫:提供的身體活動計畫中,有57.9%職場提供結合演講 (資訊) 和技術學習的活動課程,有超過三分之一 (37.6%)只提供演講課程,12.9%只提供運動活動或技術學習課程。 職場所提供的身體活動課程,超過三分之一 (37.6%) 是由員工提供,11.9%由健康計畫 (外聘教練或講師) 提供,8.1%由廠商或供應商提供,42.4%由員工、外聘教練和廠商等共同提供。有15.3%職場提供員工建議,鼓勵員工自我健康管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有8.8%職場提供體適能評估和評估後的諮詢和追蹤。 |
12. | 專業人員:有 83.5% 職場至少聘請一位專人負責員工安全,有33.4%職場指出負責安全人員也推動健康促進計畫。 |
13. | 周全職場健康促進計畫:周全職場健康促進計畫的5個要項,每一個項目都沒有超過半數的職場推動或執行,47.8%的職場表示有支持性的社會和活動環境,46.0%職場表示健康促進計畫有連結到相關活動,33.7%職場提供健康教育的活動或課程,有28.4%職場將經費和活動融入組織計畫中,26.6%職場有從事健康檢查和適當的追蹤諮詢。 |
14. | 在控制相關變項後,職場如能聘請一位專人負責健康促進計畫,其提供「周全健康促進計畫」的機率會顯著增加 8.14倍。如有編列年度經費預算,推動該計畫的機率顯著增加約 7倍 (6.99倍)。 |
二、美國身體活動指導委員會的科學報告
美國身體活動指導委員會的科學報告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Scientific Report , 2018),收集 1950到 2014年的 6篇系統回顧研究,每篇包括9-58個論文或報告,本科學報告重點,在探討健康促進介入對於身體活動量的影響與效果,主要內容和結果敘述如下(Promoting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
1. | 研究對象:大部分健康促進介入的研究對象是健康男性員工、護士和大學專科學校員工。 |
2. | 介入方式:健康促進方式很多元,有的是單獨身體活動 (或運動) 介入,或身體活動和其他方式 (如營養) 一起介入,有的是整體或全人健康 (Wellness) 促進計畫中包括身體活動。 |
3. | 研究方法:整體研究方法在質量上有很大差異,有的是隨機分派研究,有的以群組 (cluster) 隨機分派研究,有的研究只有比較介入前後測的差異。 |
4. | 運動介入方式:以走路為主要介入方式,鼓勵員工在生活中增加走路機會,藉以增加身體活動量,這是生活方式介入。也有採取集中式 (結構式) 的運動介入,每週於職場安排幾天 (如一天或兩天),由教練帶領員工一起從事有氧、阻力或其他運動。研究結果生活方式介入比起結構式介入效果較好。 |
5. | 健康促進內容:健康促進的內容很多元,除身體活動課程 (如有氧運動、阻力訓練、走樓梯和其他運動課程) 外,也包括健康檢測、體適能檢測、諮詢、教育課程 (如營養、戒菸、減重、體適能等) 資訊傳送、標語鼓勵等內容。 |
6. | 健康促進介入時間:健康促進或運動介入期間差別很大,由介入 6週到 4年不等。一般的健康促進介入時間較短,通常短於 6個月,也有多於 1年的長期介入,介入期間不同,會造成研究結果不一致。 |
7. | 介入理論與策略:適當採用行為改變法的理論或策略會影響健康行為,但大部分的研究並沒有詳細敘述介入的策略或理論。一些研究採用的策略包括目標設定、自我監督 (如用計步器監控步數) 和提供行動計畫。 |
8. | 介入目標和測量:職場的身體活動介入在運動方式 (如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桌球或瑜伽等)、強度和持續時間等層面皆有很大差異。身體活動資料大部分以自我報告 (如每週從事中等至激烈運動強度多少分鐘,每週多少METs-小時,和每週消耗多少身體活動熱量) 方式呈現。 |
9. | 介入相關資料:不同族群的介入比較研究,但介入期間的意外事件資料缺乏,或很少被報告。 |
10. | 經濟效益:工作場域的身體活動介入經濟效益 (The cost-effectiveness),因為研究方式差異大,研究結果不一致。 |
11. | 結論:職場健康促進計畫,對員工增加身體活動量影響的研究,由於研究差異性大,相關證據仍然有限 (limited evidence)。 |
三、職場身體活動介入與體適能
身體活動或體適能活動,是職場健康促進活動計畫最常舉辦的項目 (Linnan, et al., 2019),因為有氧運動、健走活動或阻力訓練等活動可以帶來許多的益處,包括提升體適能、紓解壓力、認識朋友、工作效率和團隊士氣。但是職場的健康促進計畫是否能夠增加員工身體活動量或體適能?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文介紹最近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報告來回應相關議題,並由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結果幾個層面加以敘述 (Prieske, et al., 2019)。
背景:身體活動和體適能與健康狀況有密切關係,彼此互相影響,為了維持改善體適能,目前一般民眾的身體活動建議量是,每週至少要從事中等至激烈強度的運動150分,但員工如從事的是靜態工作,可能工作忙碌等因素而運動不足,反之,可能會因為過度身體活而造成健康問題,如反覆搬運重物或激烈疲勞性工作,皆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傷害,甚至降低體適能。大部分員工每天約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場所,如職場能推動健康促進或體適能計畫,鼓勵員工參與運動並養成運動習慣,相信可以提升體適能,包括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和控制體重等,對於從事反覆激烈工作的員工,也能減低工作所產生的健康或傷害問題。研究結果指出員工體適能和工作表現、健康和生命活動力有顯著相關。
研究目的:(1) 探討職場身體活動介入對不同類型、年齡員工的體適能與健康效果。(2) 探討身體活動介入時間長短是否與體適能和健康有關係。
研究方法:於網路資料庫 (PubMed and Cochrane Library) 收集2000–2019年有關運動訓練和工作場域相關文章。只有隨機分派和有控制組的研究,且至少測量一種體適能項目的研究被收集。總共有17篇研究,3423位工作職場員工,年齡在30-56歲之間。
主要的研究結果與重點:
- 職場身體活動介入對於整體參與員工的心肺適能、肌耐力和肌肉動力有改善效果 (效應值小,介於0.29 – 0.48)。
- 身體活動介入受年齡影響,年輕的員工 (小於 45 歲) 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有顯著進步 (效應值中等, 0.71)。
- 身體活動介入受職業類別影響,白領工作人員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有顯著進步 (效應值中等, 0.60)。
- 運動介入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運動訓練超過17-20週的效果( 效應值中等, 0.74),比訓練9-12週的效果好(效應值小,0.31 ) (註:效應值越大統計意義越大)。
- 身體活動介入改善心肺功能、肌耐力和肌肉動力的結果和過去研究結果一致,運動訓練介入後心肺功能增加約在 5–14% 之間。
- 運動訓練計畫改善心肺耐力、肌力和平衡能力會轉移到其他的情境,如減低頸部、肩部和下背痛的盛行率,有較高的工作能力和較少的生病請假天數。較好的體適能能提升每天活動能力、職業表現和健康狀況。
伍、感想及建議
多年前,有機會帶領教育部的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到美國參訪,在一次聯誼餐會中,與一位到美國留學並留在當地工作的朋友聊天,提起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他說在職場上最滿意的事情是「養成運動習慣和可以跑十公里」,這是他人生中擁有的好體能和健康的時刻。他非常感恩所服務的公司很重視員工健康促進,定期舉辦路跑或健走活動,鼓勵員工和家人一起參加,公司主管也都樂於參與,在職場支持的環境與政策下,他就跟同仁一起運動,無形中養成運動習慣,可以輕鬆跑完十公里,健康成為他工作生涯的額外收穫,也讓他不想離開這家公司,即使有機會被挖角到較高薪的公司服務。
職場推展健康促進計畫是否成功?職場主管的重視鼓勵及員工的承諾參與都是重要關鍵,如何規劃及推動,建議參考國內、外健康單位推薦的一些策略,相信大部分的職場皆可順利上手,並能達到預期效果。以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 | 主管的重視與支持:職場主管及各單位主管之政策支持,公開宣示,形塑健康的文化與環境,是計畫能否順利推動之重要因素。另建議主管機關在各機關之計畫推動初期或依其執行成效,提供經費補助或獎勵,帶動職場持續運動,讓員工健康,進而達成全民健康之政策目標。 |
2. | 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或類似功能性組織:職場要推動健康促進活動,除了負責同仁外,需要成立專責單位,一起來支持和推動相關的活動,成員由相關單位的主管和同仁,必要時可邀請學者專家參與。 |
3. | 配置專業人員:依據職業安全衛生法和體育法,職場人數超過一定數額後,要聘請醫護專業人員或體育專業人員來推動健康促進或運動事宜,依研究結果顯示,有專業人員來推動健康促進計畫,較容易成功而且能持續辦理。 |
4. | 教育訓練:健康促進或體適能計畫之推動,應結合演講 (資訊) 和技術學習,將其列為年度員工繼續教育之必要課程,聘請相關專家、學者演講並搭配技術學習,也可藉由資訊科技,如網路、YouTube平台,灌輸員工正確健康行為的知能,將會是員工承諾持續參與活動的重要推手。 |
5. | 編列預算:編列年度經費預算,以推展相關活動,如購置設備、聘僱工作人員、舉辦活動等。預算之執行應予列管、檢討,俾使經費作最有效之利用。 |
6. | 健康評估與追蹤:機構辦理健康促進活動,需定期辦理員工的健康評估和體適能檢測,同時要有後續的追蹤輔導。體適能檢測數據的回饋 (含個人前後期及與群組之比較分析),配合相關獎勵機制,可增強員工持續參與活動的動機。 |
7. | 承上,體適能檢測的方法及數據的正確性及可用性,顯得格外重要。教育部體育署正委託工研院開發與推動數位體適能檢測和評量系統,可以利用資訊科技來協助檢測、評估、追蹤,所測得之資料並可上傳雲端進行大數據分析,未來資料可和全民健保、私人健康保險等系統連結,作更廣泛之應用。 |
8. | 本文所介紹的國內外健康促進計畫的策略或原則,仍應視每個機關之規模、文化、環境、政策之不同,作必要之調整。如員工之間,也可透過網路群組互相鼓勵 (如比較每日或每週的走路步數、設計進步獎等),藉由不服輸的心態,激勵員工持續運動,享受運動。 |
9. | 健康促進計畫的範圍很廣,其中身體活動與體適能促進的方法與內容,除能使員工本身健康外,更容易帶動家屬、社區民眾,一起追求健康,又能提升員工向心力及機構形象,值得大家一起加油、努力。 |
10. | 目前國內健康促進計畫的推廣狀況多元,沒有一致的推廣方式與內容, 不易探討健康促進計畫的推展成效,希望未來能有更嚴謹的研究,來探討這方面的議題,共同為優化職場員工健康促進計畫貢獻心力。 |
參考文獻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7)。106年衛生福利部新聞。https://www.mohw.gov.tw/cp-2772-9051-1.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8)。健康促進推動方法。職場資訊網https://health.hpa.gov.tw/hpa/info/healty_push.aspx
羅元婷、羅慶微、林金定、呂學琳、朱明若、林雅雯、賴朝英、徐尚為、陳宏一 (2006)。職場工作環境與醫院員工健康狀況之研究。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3(3),143-156。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Scientific Report (2018). Worksite Intervention. https://health.gov/sites/default/files/2019-09/PAG_Advisory_Committee_Report.pdf
Center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A. (2016). Workplace Health Model. https://www.cdc.gov/workplacehealthpromotion/model/index.html
Linnan, L. A., Cluff, L., Lang, J. E., Penne, M., & Leff, M. S. (2019). Results of the workplace health in America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3(5), 652-66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0). Healthy People 2010: objectiv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0(7238), 818-819.
Prieske, O., Dalager, T., Herz, M., Hortobagyi, T., Sjøgaard, G., Søgaard, K., & Granacher, U. (2019).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 in the workplace on physical fit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49, 1903-1921.
Pronk, N. (2014). Best practice design principles of worksite health and wellness programs. ACSMs Health Fitness Journal, 18(1), 42-46.
Thompson, W. R. (2018).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19 ,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2(6), 10-17.
Thompson, W. R. (2019).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of 2020,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3(6), 10-18.
本文引用文獻
方進隆(2020)。職場員工健康促進和體適能推展策略。運動生理週訊,438。
老師好,體育110 趙秉義閱讀完後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