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型糖尿病身體活動與運動指導新思維

young female athlete training alone on treadmill in modern gym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壹、前言

    運動醫學或運動科學研究日新月異,最近國內外陸續發表運動與糖尿病的相關文獻,如2022年「運動/身體活動與第二類型糖尿病共識報告」 (Kanaley, et.al., 2022)等,以補充2010年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和美國糖尿病協會共同發表的文獻(Colberg, et al., 2010)相關內容,頗值得參考。

    糖尿病是血糖代謝異常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異常或是功能障礙所引起的高血糖症狀。 長期血糖過高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或腎絲球病變)、大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或週邊血管疾病)和神經病變(如周邊神經和自主神經病變), 也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ACSM, 2022),因此,維持血糖穩定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目標。

    目前糖尿病的罹患率約10%,主要分為第一類型(T1 D)占5-10%,和第二類型糖尿病(T2 D)占90-95%。改善糖尿病的主要方法為藥物(胰島素)、飲食和運動,因此,要有效和安全改善糖尿病,除依醫生建議服藥外,也要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良好飲食與規律運動,並了解這三種方法對血糖的交互作用(glucose interaction)。本文聚焦在T2 D,以實用和更新的觀點,針對糖尿病的判斷、身體活動/運動的益處、運動處方與指導和運動時的注意事項等面向加以說明。

   貳、糖尿病的判斷 

       血糖值是否正常可依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19 )的標準來判斷,如果糖化血色素(HbA1C)< 5.7%、空腹血糖 < 100 mg/dl、兩小時葡萄糖忍受度測驗血糖值 < 140 mg/dl和沒有高血糖症狀(如酮酸血症)四個項目皆正常,就沒有糖尿病; 如果HbA1C > 6.5%、空腹血糖濃度 >126 mg/dl、葡萄糖忍受度測驗兩小時後血糖 > 200 mg/dl或有高血糖症狀四個項目中,任何一項超過臨界值就有糖尿病。有關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和糖尿病的判斷標準如表1

          糖化血色素(HbA1C)是血糖過去2至3個月的平均濃度 ,較為穩定是評估否有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葡萄糖忍受度測驗的目的在檢測糖尿病、胰島素抗性(resistance)或胰臟β細胞的功能,在攝取75克葡萄糖後2小時,如果血糖過度上升,就有葡糖糖忍受性障礙(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空腹血糖是常用且簡單的方法,在空腹至少八小時後,如血糖過高,就有空腹血糖障礙(impaired fasting glucose)。希望血糖值維持在理想狀態,如血糖處於糖尿病前期,就要即時控制或管理,以免轉化為糖尿病。

表1: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判斷標準

名稱/症狀正常糖尿病前期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 (HbA1C< 5.7%5.7-6.4%> 6.5%
空腹血糖濃度< 100 mg/dl100-125 mg/dl>126 mg/dl
兩小時血糖忍受度測驗血糖濃度< 140 mg/dl140-199 mg/dl> 200 mg/dl
其他特徵  有高血糖症狀或危險(如酮酸血症),隨機血糖值超過> 200 mg/dl

參、規律身體活動/運動的益處

   身體活動包括運動(如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等)和日常活動(如園藝和掃地等),本文提到的「身體活動」與「運動」雖名稱不同,但都屬於肌肉收縮會產生能量的動作,通常會交互使用。過去研究探討身體活動對T2 D的影響,主要以有氧訓練或阻力訓練為主,本文統整相關文獻(包括ACSM, 2022; Kanealey, et al., 2022;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Colberg, et al., 2010; 方進隆,2019),由單次運動和規律運動兩個層面,敘述身體活動對T2 D的益處如下:

ㄧ、單次運動的益處:

(一)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單次運動會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於運動後持續2-72小時,而導致血糖下降,影響程度與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Colberg, et al., 2010; Kanealey, et al., 2022)。

(二)以不同管道攝取葡萄糖:在休息時,血中葡萄糖依賴胰島素作用進入骨骼肌, 但胰島素阻抗(障礙)的T2 D患者,就無法透過這管道輸送葡萄糖。而在運動時,會透過另一個(不需胰島素)通道來傳送葡萄糖,而不受胰島素抗性或是T2 D的影響 (Colberg, et al., 2010; Kanealey, et al., 2022) 。

(三)餐後運動減低血糖濃度:用餐後,不論從事什麼方式或強度的運動,如消耗較多能量就會減低餐後血糖濃度,而持續時間較長(如運動超過45分鐘),可獲得的效益會較明顯或一致(Kanealey, et al., 2022)。

(四)改善血糖控制:單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走路)於短時間內會改善血糖控制。如消耗能量相同,各種運動方式(包括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瑜伽或太極拳等)皆可改善血糖控制,且效果相近。

(五)減低空腹血糖:單次阻力訓練對T2 D患者的研究較少,研究指出阻力訓練後至少二十四小時,空腹血糖障礙者的空腹血糖會降低。

(六)其他:單次運動可以改善心情,如紓解壓力和焦慮、沮喪。

二、規律身體活動的益處

(一)減少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1. 規律運動可以預防或遲緩T2 D前期轉變為T2 D(ACSM, 2022)。
  2. 規律身體活動可以明顯減少罹患T2 D風險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3. 每週從事低於150-300分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減少T2 D 罹患率,而運動時間越久(如超過150-300分),越能降低罹患風險(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二)改善胰島素敏感性:

          1. 規律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皆可改善T2 D胰島素的敏感性。

           2. 短時間(如七天)有氧訓練可改善T2 D胰島素敏感度。

           3. 阻力訓練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而高強度訓練的效果更好(Kanealey, et al., 2022)。

    (三)改善血糖控制:

          1. 規律身體活動改善T2 D血糖忍受度(ACSM, 2022)。

          2. 規律有氧運動改善T2D的血糖濃度,可下降 0.5%–0.7% 糖化血色素 (Kanealey, et al., 2022)

          3. 阻力訓練可改善血糖控制,而高強度訓練改善的效果更好 (Kanealey, et al., 2022)。

          4. 規律身體活動可減低餐後血糖濃度。

          5. 規律身體活動可減少每天高血糖的時間。

          6. 結合有氧訓練和阻力訓練的血糖控制效果比單一運動訓練好,可減少更多的HbA1C

    (四)減輕體重:

          1. 體重過重或肥胖是T2 D的獨立危險因子,規律運動可減少體重過重和肥胖風險。

          2, 要減輕體重,每週至少要從事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要長期維持減重效果,需要從事每週20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3. 規律運動可以減重並預防減重後的體重再恢復,而運動結合飲食(能量限制)的效果較佳。

         4. 減重手術前從事適度身體活動,可能會改善手術結果,若在手術後又從事運動,會產生更多的益處。

    (五)減少疾病罹患率:

   1. 規律運動改善T2 D的健康管理,並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Kanealey, et al., 2022)。

   2. 每週從事中等強度運動150分鐘,和減少疾病罹患率有關,包括T2 D之罹患率。

   3. 規律身體活動可以減少T2 D患者所有疾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中風的風險。

   4.  較多身體活動量和較佳體適能,與減少T2 D患者整體死亡率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相關。

   (六)改善心理健康:

1. 規律運動可以改善T2 D患者心理特質,如壓力、憂鬱和焦慮。

2. 規律運動改善生活品質。(ACSM, 2022

3. T2 D患者增加身體活動量和體適能,可減低憂鬱和改善健康有關 的生活品質。

   (七)其他

1. 規律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肌肉質量和肌力與肌耐力。

2. 提升胰臟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

3. 改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ACSM, 2022)

4. 規律運動可以提升血管功能和腸道菌功能(Kanealey, et al., 2022)

肆、糖尿病患者的運動處方與指導

   過去T2 D的運動訓練研究,採用最多的介入方式是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如沒有疾病併發症,T2 D患者可採用一般成年人的運動指導原則,本節參考ACSM的共識建議,介紹沒有併發症T2 D患者有氧運動、阻力訓練、伸展操和平衡訓練的運動處方(Kanaley, et.al., 2022),並由養成運動習慣和減少運動傷害的角度加以說明。

一、有氧運動

有關T2 D成年人的有氧運動處方,包括運動方式、強度、頻率、持續時間和漸進負荷等因素,ACSM的建議內容如表2。

(一)運動方式: 選擇和從事自己方便和喜歡的有氧運動,如走路、騎腳踏車或有氧舞蹈等,較容易享受過程和養成運動習慣。

(二)運動強度:選擇適合的運動強度,不用勉強從事激烈運動,從事低中強度活動就可獲得很大益處。可用運動自覺量表或最大心跳保留值 (HRR )來估計運動強度,一般而言,輕鬆的活動為低強度,走路為中強度,而跑步為激烈強度。低強度活動時,心跳或呼吸稍微增加,可以講話和唱歌,而從事中等強度活動時,心跳或呼吸有點急促,還可以講話,但不易唱歌,而激烈運動時,心跳和呼吸急促,不易講話或歌唱。

(三)運動頻率:每週3至7天,休息時間不要超過兩天。開始運動時,選擇適合的頻率,只要天數比以前多一點,就會有訓練效果,逐漸適應後,再增加運動頻率,直到每天運動,每天能在固定時間運動,血糖較易控制,也較穩定。

(四)持續時間: 每次運動時間適當即可,比平常多一點就會進步,目標是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不論是持續或多次累積。ACSM建議每週至少從事150-300分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是75-150分鐘激烈運動,或是中等與激烈強度交互搭配,一般而言,激烈運動一分鐘等於中等強度運動二分鐘。如要獲得更多益處,每週要從事超過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五)漸進負荷:要考量個別差異,慢慢的增加負荷,如增加持續時間、強度或頻率。開始運動時如無法每週走路150分, 就在自己的基礎點上,在可以忍受的狀況下,慢慢增加負荷,達到建議的運動量。原則上,漸進負荷先增加持續時間,直到每次可連續運動30分後,再增加強度,最後增加運動頻率,每一次增加一個項目即可(如增加持續時間、強度或頻率)。運動是一輩子的事情,慢慢增加負荷,就會達到預定目標,收割耕耘成果。

二、阻力訓練

有關ACSM T2 D成年人阻力訓練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方式、強度、頻率、持續時間和漸進負荷等因素,建議內容如表2。

(一)運動方式:選擇方便容易實施的訓練方式, 如利用移動器材(如啞鈴、彈力帶)或自身體重,在家裡或辦公場所隨時皆可訓練的方式。當然,能夠以重訓機械訓練最好,可方便掌控訓練負荷。

阻力訓練分為等張、等長和等速訓練,因受限於重訓儀器,較常使用的訓練方式為等張和等長訓練,而等張訓練最為普遍。以自己體重作為訓練方式,如從椅子反覆站立與坐下,可訓練大腿肌群,這種方式容易實施,是目前世界體適能的趨勢 (Thompson, 2022)

    (二)運動強度:如能測出每個肌肉的最大肌力,則中等強度和激烈強度可分別以50%–69% 或 70%–85% 的最大肌力(1RM)表示。運動強度亦可以運動自覺量表表示, 在 0(沒有感覺)到 10(非常非常強)之間的自覺量表,中等強度為 5-6,感覺強,而激烈強度為7-8,感覺非常強。開始運動時選擇適合自己的強度, 覺得有點負荷即可,強度或負荷不要太強。 雖然高強度阻力訓練的血糖控制效果比低等強度好,但需要循序漸進,由較低的強度開始,再逐漸增加強度。

     (三)運動頻率:每週訓練 2–3 天。凡事起頭難,阻力訓練也是一樣,開始運動時,選擇適當的頻率,讓身心有足夠時間調整,如以前沒有阻力訓練經驗,可從每週一天開始,適應後再增加到每週 2天,甚至 3天。

(四)持續時間:持續時間依訓練動作數目、反覆次數、回合數與休息時間而定,開始訓練時,持續時間要少一點,包括訓練動作、運動強度和回合數都要少一點,適應後再慢慢增加。 開始訓練時,訓練動作五六個即可,強調姿勢的正確性,而不是負荷,做一回合就可以了,然後再增加回合數。

(五)漸進負荷:慢慢增加負荷,才能產生阻力訓練效果。每個動作選擇適度的負荷,約可從事10-15反覆次數,到可以反覆訓練15次,約經過兩次訓練後,再增加阻力或負荷,持續反覆訓練後,再增加回合數,由一回合到三個回合,最後再增加頻率。漸進負荷可以由總訓練量來觀察,一個動作的總訓練量為負荷(阻力)乘以反覆次數與回合數,如以10公斤啞鈴做肱關節屈舉10次,做一回合,則總訓練量為100公斤,要漸進負荷,可以增加反覆次數、阻力或回合數,訓練過程中,只增加一個項目即可(如反覆次數),不用同時增加兩個項目以上(如增加反覆次數和阻力)。    

表2;   第二類型糖尿病患者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運動處方建議表

種類\項目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頻率持續時間漸進負荷
有氧運動走路、跑步、騎腳踏車、游泳、跳舞和間歇訓練等。中等強度:40%–59% 最大心跳保留值 (HRR ), RPE 11–12; 激烈強度: 60%–89%最踏心跳保留值 (HRR ) , RPE 14–17  每週 3–7天,不運動時間不要超過兩天。  最少每週150–300 分鐘中等強度或 75–150 分鐘激烈強度運動,或是中等強度與激烈強度運動的組合。依據每個人的開始體適能、年齡、健康狀況和個人目標,慢慢的增加運動時間、強度或頻率。
阻力訓練移動運動器材(如啞鈴)、阻力器材、彈力帶或自己體重,做八至十種訓練大肌肉群動作。中等強度:50%–69% of 1RM,或激烈強度: 70%–85% 1RM  每週 2–3 天,但不要連續訓練兩天。每個動作訓練 10–15 次 (1回合),做 1–3 回合。  在可以忍受的狀況下,開始增加阻力,接著增加回合數,然後增加訓練頻率。  

註:%HRR= % (最大心跳率 – 安靜心跳率 ) + 安靜心跳率。

    RPE=運動自覺量表

三、伸展操訓練

  除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外,也要從事伸展操以改善柔軟度,伸展操的運動處方如下:

(一)運動方式:選擇方便的伸展操,如動態或靜態伸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PNF)、瑜伽、太極拳、平衡運動等。

(二)訓練頻率:每週訓練2天以上。

(三)運動強度:伸展到有點緊,但不疼痛的程度。  

(四)持續時間:伸展全身重要關節,每個動作伸展10-30秒,反覆2-4次。

(五)漸進負荷:在可以忍受和不疼痛的狀況下,增加伸展範圍。 伸展操要融入訓練內容,但不能替代有氧或阻力訓練。

肆、平衡訓練

平衡不佳的T2 D患者需要從事平衡訓練,以減少跌倒機率,其運動處方如下:

(一)運動方式:選擇在家裡方便實施的平衡運動,如利用啞鈴和體重從事阻力訓練,特別是加強下肢和核心肌群的訓練,此外,可從事太極拳、瑜伽等其他自己喜歡的身體活動。

(二)運動頻率:每週至少 2 天。

 (三)漸進負荷:在可以忍受而不會跌倒的原則下,逐漸增加平衡訓練的困難度,如減少兩腳支持面、增加身體移動範圍或閉上眼睛等,在每個動作可以維持約 30 秒後,逐漸增加訓練動作的困難度(或強度)。平衡訓練要注意安全,旁邊有支撐物或有夥伴保護,可減少跌倒的風險。

(四)有關平衡訓練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建議,可考量每個人的健康與體能狀況,個別設計適合運動強度(或負荷)與持續時間。

五、相關身體活動的建議

(一)徵詢健康照護人員:從事運動前,要請教專業健康照護人員(含醫師和合格體適能教練),做運動前的安全評估,並提供運動指導和建議。

(二)減少久坐時間:久坐和T2 D與整體死亡率有關,經常以低強度活動(如走路或伸展操)中斷久坐,會增加胰島素敏感度和減低血糖濃度。靜止一段時間(如一小時)後,起來活動一下,即使短時間(如3-5分),就會減低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濃度,特別是有胰島素抗性或體重過重或肥胖者。

(三)有運動比沒有運動好:開始運動時,可能無法達到ACSM的建議量,每週走路150分,但要在可以忍受狀況下,盡量增加身體活動量,保持「有活動比沒有運動好」理念。

    (四)專業人員的協助:T2 D患者從事運動時,如有專業人員指導和監督,較容易持續運動和控制血糖(Kanaley, et.al., 2022)。開始從事有氧和阻力訓練時,有專業教練協助和指導,不但學習運動知能,也可在較安全和支持的狀況下,獲得較多的健康益處。

(五)控制體重:要改善糖化血色素(A1C)、血脂肪和血壓,約需減重5%以上 (Kanaley, et.al., 2022),只靠運動減重,每天的運動時間要長, 約60分(Colberg, et al., 2010)。要減少內臟(腹部)脂肪,則幾乎要每天運動, 每天約要消耗熱量500大卡, 所以,結合飲食和運動是較有效的減重方式(Kanaley, et.al., 2022)。

(六)孕婦運動:孕婦不管有沒有糖尿病,建議每星期最好每天運動(至少每週五天),每天從事至少20–30 分中等強度的的運動(如走路)(Kanaley, et.al., 2022)。

(七)手術前後運動:有些糖尿病患者會藉著手術來減輕體重,以改善健康和血糖控制。在手術前後從事適度的身體活動,可能會改善手術結果,且產生更多恢復效益(Kanaley, et.al., 2022),建議藉手術減重者要從事規律運動。

(八)運動生活化:「運動生活化」的理念,是隨時隨地利用機會運動,在家裡、辦公室、學校、上下班時間或週末時間、等公車或看電視時,有機會就從事身體活動,就容易達到預期目標,如「日行萬步」。

(九)從事有氧訓練和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皆可改善血糖控制,而兩種運動訓練效果比單一訓練好,建議同事從是兩種運動。

(十)定期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可了解血糖控制狀況,如有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症狀,要積極採取行動,及早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以預防疾病惡化或改善血糖控制。

伍、運動時應注意事項

   依據運動處方的建議,T2 D患者從事運動過程要能維持血糖穩定,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現象,也需小心預防肢體受傷或運動意外。為安全和有效的從事運動,本節介紹運動前的安全與醫療評估、運動時注意事項和有併發症者運動注意事項。

 一、運動前的安全與醫療評估

    T2 D患者運動前的安全評估與運動壓力測驗建議如下:

(一)從事運動前,要徵詢醫師或專業健康照護人員的同意。運動前的安全評估(如使用PAR-Q問卷),可參考2015年ACSM的評估方式與相關資料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338&page=3。即使沒有運動習慣,T2 D患者獲得健康照護人員同意後,可以開始從事低至中強度的活動,像輕微活動或走路,逐漸適應後,在可以忍受的狀況下,依據ACSM的建議逐漸增加負荷。

(二)如果下列狀況或症狀之一者,建議在運動前去諮詢醫師,需要時再做運動壓力測驗 (exercise stress testing),主要包括:

1.如果罹患T2 D患者年齡超過四十歲。

2.疾病史超過十年。

3. 有下列症狀: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視網膜增生、自主神經病變、晚期腎臟衰竭的腎病。

   這是較為保守謹慎的建議,因為T2 D患者是否需要從事運動壓力測驗,目前研究結果不一致。研究指出有或沒有從事運動壓力測驗,兩組參與者運動時的心血管疾病意外機率皆非常小,也沒有顯著差異,且運動壓力測驗沒有減低心血管疾病意外事件。此外,從事阻力訓練前,T2 D患者是否需要從事運動壓力測驗,目前沒有研究證實它的需要性和益處(Kanaley, et al., 2022)

   實施運動壓力測驗要考量專業醫護人員、儀器設備、經費負擔等條件,因此,在有必要和條件配合時才可能實施,否則過度醫療檢測或轉介可能不實際,也會造成運動參與的障礙。所以,如果無法實施運動壓力測驗,可採取第一項ACSM運動前安全評估的建議。

二、運動時注意事項

無併發症者平時運動時,為預防低血糖和運動傷害等現象,要注意下列事項

(一)控制血糖濃度:運動前後要自我監測血糖,了解運動強度和時間對血糖的影響,方便平時飲食或胰島素劑量的調整,運動前血糖要維持在100-250 mg/dl 之間。

(二)血糖太高時不要運動:運動前如血糖超過300 mg/dl,或是血糖超過250mg/dl且血液或尿液中出現酮體(ketone),都暫時不要運動。

(三)低血糖時攝取糖類:運動前如血糖低於80-100 mg/dl,要攝取碳水化合物(如果汁或糖果)或減少胰島素注射量,一般調整飲食較方便。

(四)預防低血糖現象:運動會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患者運動前如使用胰島素,要減少劑量,在運動中或運動後要補充糖類,以預防低血糖現象。

(五)補充水分:在運動前中後,要補充足夠水分,也不要在一天最熱或太陽直接照射時間運動,以避免身體過熱或脫水。

(六)調整胰島素:經過一段時間運動訓練後,胰島素的敏感度會改善,要請教醫師是否需要減低胰島素的劑量,以減少低血糖現象。

(七)預防受傷:運動時要注意衛生和預防受傷,穿著適當的服裝和鞋襪,以減少肢體或腳部起泡或受傷。

(八)寫運動日記:紀錄運動和藥物的相關資料,包括運動種類、強度、持續時間或距離,藥物名稱、劑量和使用時間,和糖類補充的種類和份量,可以了解運動、藥物和飲食對血糖的影響或交互作用,方便血糖調控。

三、有併發症者運動注意事項

     大部分T2 D患者可安全有效從事中低強度運動,而獲得明顯效益(Kanaley, et al., 2022)。有疾病併發症,運動前要徵詢和請教醫師或專業健康照護人員,運動時需遵守一些指導原則和注意事項。一般民眾的運動處方,也適合有併發症的患者,但要考量個別差異,依據每個人的體能、健康、症狀和運動狀況,在運動強度、持續時間、頻率或漸進負荷等項目做適度調整。T2 D相關併發症很多,包括自主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高血壓,本節參考ACSM的共識報告(Kanaley, et.al., 2022),將運動注意事項和建議整理於表 3。

表 3:糖尿病併發症運動時的注意事項與建議

併發症注意事項與建議
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或失調會影響心臟、溫度控制和血壓調整等功能,小心運動時可能增加低血糖、排汗異常、不正常血壓反應和體溫調整障礙等現象。患者會增加安靜心跳率,運動時的心跳率反應會較低或遲鈍。 使用運動自覺量表(RPE)作為運動強度依據。 採取策略預防脫水、體溫過高和體溫過低的現象。
周邊神經病變  周邊神經病變會造成許多症狀,如增加疼痛與觸覺敏感性、肌肉虛弱或萎縮和肢體感覺麻木或發熱現象。而規律運動會帶來許多益處,包括改善肌力、血液循環和睡眠品質,也減少疼痛、抽筋、血壓等症狀。 開始運動時要考量自己的健康與症狀,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如從事無支撐體重的運動,如騎腳踏車、坐在椅子的活動。不要參與會造成腿部創傷的身體活動,像長時間爬山、跑步或走在不平路面。 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受傷和紅腫現象,小心選擇合適舒服的鞋子和襪子,並保持腳部乾燥。 開始運動時,運動量要少,時間要短和強度要低,不要太勉強,適應後再慢慢增加負荷。 避免從事過度或超出平衡能力的活動。每次運動後要做伸展,以增加柔軟度和減少肌肉緊繃與不適。
視網膜病變  因不穩定的血管增生和嚴重的視網膜併發症,要避免激烈、高強度的運動。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是因長期視 網 膜 缺 氧 導 致 微 血 管 增 生所導致的症狀。 和眼科醫師討論運動的注意事項。要避免閉氣的活動,如舉重或等長收縮。 避免要低頭的運動 (如瑜伽或體操)或是震動頭部的動作。 利用運動自覺量表RPE來決定或監控運動強度,在 6–20 的等級量表,維持在 10 to 12 之間,。 如果有下列症狀就不要運動,包括不穩定或沒治療的增生性視網膜病變、最近全視網膜光凝固治療或眼睛手術開刀。
腎臟病變  糖尿病腎病是微血管併發症很普遍的症狀,會增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 避免從事引起血壓過度增高的運動,如舉重、高強度有氧運動,或是要閉氣的活動。 高血壓是很普遍的症狀,血壓沒有控制會加速腎功能的退化,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是管理血壓和疲勞很重要的方法。
如果電解質控制得好,在血液透析時從事低至中強度的運動是可能的。
高血壓避免舉重和閉氣活動。從事低至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像走路和騎腳踏車。 依據高血壓的運動指導原則來活動,如沒有測量最大心跳率,則使用運動自覺量表作為運動強度,建議在6–20量表,以10 to 12作為負荷。

基本上,併發症患者於運動時,除參考上節無併發症患者的注意事項外, 要關心下列事項:

(一)如有不穩定症狀、最近開刀或身體不適等狀況,要暫時停止運動。

(二)安全第一,從事可以忍受的低至中強度活動,避免激烈或撞擊性的運動,以免造成身體不適、疼痛或受傷。

(三)以「不疼痛」為原則,身體活動時要傾聽身體聲音,不要激烈到身體不適或疼痛,要享受運動過程。如有疼痛現象,要停止運動或減低強度。

(四)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除規律運動外,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負面的生活方式,如抽煙、酗酒、藥物濫用或熬夜。

(五)採取整體健康(wellness)策略,除兼顧藥物、飲食和運動外,也要考量整體健康的因素,如能提升整體健康(或稱全人健康)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與靈性健康,對於疾病治療和健康促進更有助益(方進隆,2022)。

(六)提升自我效能,運動自我效能是許多行為改變法理論或模式的共同能力或策略, 要運動生活化,就要提升自我效能,有信心隨時隨地自我運動(方進隆,2019)。

(七)融入正念:於生活中和身體活動中融入正念,不但可以安定身心、紓解壓力,也可增加身體活動量,對健康促進有正面的助益(方進隆,2021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476&page=1)。

(八)以自己為師:要控制疾病和改善健康,除健康照護人員外,最重要的是自己,我們最瞭解自己的狀況和需要,也清楚哪些行為、習慣或念頭對健康最有幫助,要當自己的「良師」,相信自己具足療癒的潛能和智慧,可引導自己往健康和正確的方向前進。

陸 結語

    糖尿病約困擾十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約九成是T2 D,血糖如沒有妥當控制,就容易產生併發症,而影響生活品質和健康狀況。目前治療和管理糖尿病的三個主要方式是藥物、飲食和運動,儘管許多研究指出規律身體活動可以帶來許多益處,但大部分患者還是運動不足,維持靜態生活方式。

    本文綜國內外相關文獻,分享T2 D與身體活動的相關知能,包括規律運動的益處、運動處方和注意事項,希望嶄新和實用的資訊,讓T2 D患者了解規律運動的重要,且可依循運動處方的指導原則和注意事項,有信心的採取具體行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和養成運動習慣;更期盼病患能採取多元策略,真正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糖尿病,降低對藥品之依賴,而體會「運動是良藥」的美好。

參考文獻

方進隆 (2022)。高齡者的運動與全人健康。第二版。華都。

方進隆 (2019)。運動處方。第二版。華都。

方進隆 (2021) 。將正念融入身體活動。運動生理週訊,476。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476&page=1

方進隆 (2016)。 運動前的健康評估—2015年ACSM的新建議。

運動生理週訊,338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338&page=3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22).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11th edition,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441-460.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Diabetes Care 1 January 2019; 42 (Supplement_1): S13–S28. https://doi.org/10.2337/dc19-S002

Colberg, Sheri & Sigal, Ronald & Fernhall, Bo & Regensteiner, Judy & Blissmer, Bryan & Rubin, Richard & Chasan-Taber, Lisa & Albright, Ann & Braun, Barry. (2010).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Executive Summary. Diabetes care. 33. 2692-6. 10.2337/dc10-1548.

Kanakey, J. A., Colberg, S. R., Corcoran, M. H., Malin, S. K., Rodriguez, N. R., Crespo, C. J., Kirwan, J. P., Zierath, J. R. (2022). Exercise/Physical A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February 2022 – Volume 54 – Issue 2 – p 353-368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2800

Thompson, Walter R. Ph.D., FACSM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 Trends for 2022,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1/2 2022 – Volume 26 – Issue 1 – p 11-20

doi: 10.1249/FIT.000000000000073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2018).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本文引用文獻

方進隆(2022)。第二類型糖尿病身體活動與運動指導新思維。運動生理週訊,490, May 30, 2022.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show.asp?repno=490&page=1